重量訓練
重量訓練指的是肌力及肌耐力訓練, 也是無氧運動效能的訓練.
1.肌力:指人體肌肉收縮時,一次能發出的最大力量。
2.肌耐力:指肌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,能持續用力的時間或反覆次數。
3.總訓練量 :
總訓練量=負荷量( load) x反覆次數 (rep ) x 組數( set) 。例如:從事腿部肌群30kg的訓練,並且配合10rep(每次做10下)以及3set(3個回合),這樣將有30kg x 10rep x 3set=900kg 的總訓練量。
4.最大反覆RM〈repetition maximun〉
即是在某一負荷之下,訓練者能於不間斷的情況中,所能舉起或是反覆從事此重量負荷的次數,並且只能作用一回合的次數。例如:最常使用的是 1RM,就是所謂的最大肌力,即只能反覆一次RM。例如訓練目標在 增強肌力,此時所採用的重量訓練負荷則應該是所能舉的最大重量(1RM)的 80-90%RM以上,相對的所舉的訓練次數也隨之減少,是在每組 3-5次以下的反覆次數;又如果我們訓練目標是在增強本身肌耐力,則所應採用的重量訓練負荷,應該就是能舉的最大重量(1RM)的 50-80%RM以下,此時所舉的反覆次數就要適度增加,應是在每組 12-16次以上的反覆次數。
5.組間休息時間
主要是指我們從事重量訓練項目中的組與組( set) 間的休息時間,通常為 20-30秒。逐漸縮短組間休息時間,可加強乳酸的耐受能力,對於無氧運動的體能恢復是相當重要。
6.當從事重量訓練在經過1-2個月(8週)執行之後,應該要對所進行的重量訓練項目之訓練強度再評估。即是把各項重量訓練項目所能舉的最大重量 (1RM)再測驗一次。然後,再調整重量訓練計劃的訓練強度,如此一來,重量訓練的效果就更能彰顯、肌肉的適能也能更加提升。
例如以1位170cm高60公斤的人為例,1RM=70公斤,肌力的訓練可為負荷量( 50公斤) x反覆次數 (10 ) x 組數(3)x組間休息時間(2分鐘). 肌耐力的訓練可為負荷量( 30公斤) x反覆次數 (10 ) x 組數(3)x組間休息時間(30秒),如果一禮拜做多次,可一天做腿部肌群(股四頭)伸展-背部肌群-腹部肌群,另一天做做腿部肌群(股四頭)屈曲-胸部肌群-腰部肌群. 鐵人三項及登山運動都屬於長距離有氧運動為多,較偏重於肌耐力的訓鍊,但為競賽考量,仍可多增加肌力的訓練,但1禮拜1次即可.
http://web.nchu.edu.tw/~fachen/coach4.4.htm
張意德 德霖學院
壹、前 言
排球運動選手重量訓練的目的以增加肌力與爆發力為目標,而排球運動必須具備能將球扣入敵陣間隙的強力扣球方能竟其功,但這需要下半身擁有反覆跳躍的能力。 而且由於身體在運動中為維持穩定動作,更必須強調下背部與腹部肌群等這類穩定身體肌群之重要性。另外,打排球時也必須要求身體的柔軟度,因此也要有適當柔 軟的身體才能施展出高水準的運動技能。
總而言之,若能透過重量訓練來增加肌力的話,那麼運動能力將能大大的提升,而且為了增加跳躍發球與扣球的力量,增加背部的訓練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訓練項目之一。故本文針對攻擊手之重量訓練,以強化個人專項體能為目標。
貳、重量訓練的方法及原則
一、等長收縮(isometric ontraction)
等長訓練也可稱之為靜力性肌力訓練。當肌肉收縮時,關節固定不動,此時肌肉的長度沒有改變,且外部阻力相當於內部的力量。即關節保持一定角度,持續用力。 它的特點是較能發揮最大肌力,費時較少,不需要大場地,可針對特定部位或特殊運動加以訓練。靜性收縮可以透過三種技術來完成:
(一)試圖去舉起比潛在能力還要重的重量。
(二)藉由產生的力量,對一個固定的物體做推或拉的動作。
(三)藉由肢體產生的力量來對抗另一肢體。
以下是等長訓練的原則:
-
使用70至100﹪最大肌力的靜性收縮。
-
收縮時間介於6-12秒之間,每一次訓練時每一肌肉群總收縮時間為60-90秒。
-
60-90秒的休息時間,休息時,做放鬆及呼吸運動。後者是發自於一種補償的必要性,因為運動員是在暫停呼吸的情況下 實施
-
靜性收縮。此外,胸腔內壓上升,限制了循環跟氧氣的供應。
-
運動處方的增強,藉運動次數來增加,而不依賴每次收縮的用力程度。
-
此法主要應用於成人且有良好訓練背景的運動員的肌力訓練,如果要應用於未成年運動員必須使用較低的運動強度。
二、等張收縮(isotonic contraction)
等張訓練是大多數教練和選手熟悉的力量訓練方法,利用離心與向心收縮的肌力訓練方式,它在固定強度訓練中負荷保持不變,但克服阻力是隨關節的角度有所不 同。等張訓練是肌肉在克服阻力時,張力不變,而肌肉的長度改變。通常等張收縮訓練在舉起一定阻力,肌肉在整個動作範圍內則有不同張力的產生及肌肉長度的收 縮。
以下是等張訓練時的訓練方法與原則:
訓練方法---
-
槓鈴蹲舉(股四頭肌)
-
負重舉踵(小腿肌群)
-
早安運動(下背肌群)
-
坐姿划船(擴背肌群)
-
仰臥起坐(腹部肌群)
-
槓鈴上舉(肩膀肌群)
==>為了增加彈跳高度及扣球的強度,建議教練們可以加強股四頭肌、下背肌群、腹部肌群以及擴背肌群的力量,從助跑>起跳>弓身>扣球,等於是從股四頭肌>下背肌群>腹部肌群>擴背肌群的連貫動作。
訓練原則---
各階段肌力訓練的組數、強度、及反覆次數表
階 段 | 組 數 | 反 覆 次 數 | 強 度 | 最大肌 力 ﹪ | 休 息 時 間 | 週 /次 | 週 數 |
準 備 階 段 | 1 - 3 | 12-20 | 非常低 | 50 -70﹪ | 60秒 | 3 | 2 - 3 |
肌肉肥大階段 | 3 - 5 | 8 -15 | 低 -中 | 60 -80﹪ | 90秒 | 3 | 4 - 6 |
增加肌力階段 | 3 - 5 | 2 - 6 | 高強度 | 85 -95﹪ | 2 - 3分鐘 | 2 - 3 | 6 - 8 |
增加爆發力 | 4 - 6 | 6 -15 | 低-中-高 | 60 -85﹪ | 90秒 | 2 - 3 | 4 - 8 |
最 佳 表 現 | 4 - 6 | 1 - 4 | 非常強 | 90-100﹪ | 2 - 3分鐘 | 1 - 2 | 2 - 4 |
動 態 休 息 | 從事其他動態活動,或少許重量訓練 | 2 - 5 | 1 - 3 |
-
先訓練大的肌肉群,再訓練小的肌肉群,可避免小肌肉過早疲勞,而影響到大肌肉的活動。
-
所有的訓練動作收縮與伸展角度必須完整,才可以得到較佳的訓練效果。
-
動作配合呼吸,最好是上舉(用力)時吐氣,放下(放鬆)時吸氣,訓練時絕對不可以閉氣用力,以免發生身體傷害。
三、增強式訓練(plyometric contraction)
增強式訓練是肌肉在快速、動性負荷或伸展後的一種瞬發性收縮運動,也是一種發展瞬發力的肌肉鍛鍊法。它是指主要作用肌群透過預先伸展的收縮方式,隨後立即 產生快速而強力的動作表現,包含了收縮前的伸展,或以反向動作來刺激牽張縮短循環。因此,任何運動的動作中,先利用主要作用肌群作離心收縮,然後再瞬發性 的向心收縮動作,即是增強式訓練。研究發現,重量訓練配合增強式肌力訓練的整合訓練方式,是最容易增進人體的彈跳能力。
原因如下:(一)肌肉彈性能之利用。
(二)增進牽張反射。
(三)神經肌肉協調性。
以下是增強式訓練的方法跟原則:
訓練方法---
-
原地跳躍
-
負重原地跳躍
-
高台跳躍
-
單、雙腳跳躍
-
高、低欄架跳躍
-
槓鈴上搏
訓練原則---
-
負重重量不宜過重,約最大肌力的30-70﹪,循序漸進。
-
體重較重者應注意訓練量與休息的安排,避免肌肉過度離心收縮而產生遲發性肌肉酸痛(DOMS)。
參、結論與建議
一份好訓練計畫包含了準備期、賽前期、比賽期、過渡期,各期間的要點如下:
準備期---在於強調全身性肌力與維持整體肌肉平衡。
賽前期---在於達到各運動肌群的最大肌力。
比賽期---維持肌肉強度適能以應付比賽需求。
過渡期---參加多方面輕鬆及動態活動,並擬訂下一週期的訓練計畫。
肌力與爆發力是競技運動中取得良好成績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,幾乎在每一種運動項目都需要來自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肌力與爆發力,尤其是在排球運動上,從扣球、 攔網的起跳,防守的移動以及各種擊球動作,更需要高度發展的爆發力。而長時間的跳躍、移動,又需要較高的力量耐力。林正常(1995)從運動生理學觀點提出「排球是一高度無氧性的運動項目,肌力、肌耐力、爆發力是體能的根本,肌肉鍛鍊應視比賽季節調整,柔軟性訓練以靜態伸展為宜,心肺耐力可以不必過分強調,連續跳躍、移位等,應經常實施,短距離衝刺也可定期實施。」
肆、參考文獻
水大衛、黃榮松(1991)。重量訓練的理論與實際。台北市:中華民國運動總會。江啟一(1968)。重量訓練。台北市:文源書局。
林正常(1995)。生理學在排球訓練上的應用。中華體育9(2),135-145。
林正常(1978)。運動科學與訓練。台北市: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黃榮松(2004)。肌肉適能的訓練。2004年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(頁9-14)。嘉義縣:中正大學。
廖政訓、柯彥惠(1999)。排球運動體能訓練概念之探討。大專排球論文集,6,47-59。
盧英治(2000)。衝擊式訓練的理論與實際。大專體育,51,95-102。
Tudor O.Bompa(1999).運動訓練法(林正常等),345-375頁。台北市:藝軒圖書出版社。